用160台相机对人体拍摄扫描是什么感觉?3D特效是怎么做成的?《长津湖》、《金刚川》、《流浪地球》、《猩球崛起3》、《死侍2》……从国内到国外,这些影迷们耳熟能详的大片的特效团队,都有张京一的身影。他年纪轻轻便在在加拿大成立了自己的三维特效公司,参与了多部海内外院线大片的特效制作。
本期华裔青年说,我们邀请Pixel Light Effects创始人张京一,讲述他与电影特效的那些故事。
“我们是开着卡车去剧组的特效团队”
你能想象一个人被160台单反相机同时按下快门拍摄是什么感受吗?
其实,这是一种三维建模的技术。160台单反相机呈一个桶形,将人围绕。同时按下快门,就会拥有这个人各个角度的照片,而这些照片在进入专门的软件之后,就会形成一个三维模型。
生活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张京一就带领着这样一个团队,游走于各大片场,参与了许多大片的特效制作。
张京一介绍说:“其实我们并不是最早发现可以用照片建模技术或者去做电影扫描的。但我当时看到有别人去这么做,也研究了一下,觉得自己能把这系统给建出来。之后我就跟我父亲一起去做这个事,我父亲以前是电子工程师。我们两个就一起研究把这个东西做了出来。”
这种建模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需要占用演员的时间特别短,就跟拍一张照片一样快,演员进去后,拍照完后就可以走了。
但坏处就是这种设备特别的庞大,有100多台样机搬来搬去的,还需要重新连线、校准,这些都特别的费事。
为了方便演员,节省拍摄时间,张京一和他的团队就把设备搬到了一台卡车里。这样,整套系统就可以随时移动。到了电影的拍摄现场,只要插上电,对一下焦就可以拍了,特别的方便。
之后,张京一就带着自己的“卡车团队”,到温哥华的各大公司去做展示。他说:“一开始有很多人谈论我们,但是没有人敢用。因为影视这方面特别怕出问题,一出问题的话后边就一团糟了,会是特别灾难性的一个后果。”
幸运的是,当时《猩球崛起3》剧组找到了张京一,剧组的视效部门看到了他们团队做的小样之后很感兴趣,便开始了合作。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机会也随之而来,慢慢地张京一的团队在业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每个新片的拍摄都是一段全新的挑战”
在我们熟知的电影中,《流浪地球》可以说是近几年中国科幻电影的大制作代表。而张京一的团队也参与了该片的人物、道具、场景的三维扫描建模。
张京一曾在现场亲眼见到吴孟达顶着酷热和几十斤的道具,吸氧坚持拍戏;李光洁和救援小队的机械骨骼就重达40kg,连胳膊抬起来都很艰难。
在他眼中,“这么大体量特效的科幻电影在国内是史无前例的,就算放到国外也是一个大制作。每个新片的拍摄过程本身都是一段全新的挑战,所以能不能做好电影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重复性的经验多少。敢于直面挑战走出舒适区,不光是小说和电影的主题,也是这部片子本身制作中所面对的。”
除此之外,在参与制作的Netflix(网飞)剧集《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 》中,需要扫描一个婴儿,张京一团队还为她专门定制了一套扫描系统。“而且婴儿不能说让他做什么表情,她就做什么表情,所以需要连拍。当时还没有4D系统,我们就需要用单反相机每秒三张,然后这样一串给他拍下来。”
他说:“以这样的工作量,至少要2-3个月才能制作出来模型,但当时剧组要求一周,我们也只好硬着头皮上,先用3D打印了一批零部件,然后再加上进行一些测试什么的,没想到我还真给它做出来了。”
“登山与运营团队是有共通之处的”
私下里,张京一最大的爱好就是登山。
张京一回忆说:“其实登山几乎是和我的公司一路走过来的,登山技术的变好和公司的发展都融合到了一起。”
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出发前研究路线、准备物资、安排时间以及训练都是需要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的。这与张京一的公司发展新的技术和项目有着类似的道理。
张京一说:“比如说,我们要做4D的话,是需要提前两三年就开始发觉有这个趋势,然后思考有什么资源我们能用上,然后平时再去一点点积累,不断地朝这个方向努力,到最后等时机成熟,再把东西串一块,做一个收尾,就可以推出去了。”
“这几年来不管是爬山也好,还是工作也好,认识的一些朋友最后能玩到一起的,原来都是有一些互通之处,然后我们之间也会互相鼓励,很多时候就不容易心态跑偏。”
在一起登山的伙伴中,许多人在聊起自己热爱的事情的时候都会两眼放光,“其实好多电影从拍一半的时候就折了,也有后期制作的时候就没钱了,还有就是做完了以后,出品方会觉得做得不好,然后就给埋没了。这样的事情很多,但能坚持下来,还是因为真的喜欢。”
谈到之后公司的发展,张京一表示:“我们会主要推4D扫描,去优化流程,让成本降下来,让更多的剧组和软件公司能够用到我们的数据,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