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
|
|
作者:未知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21/12/13 18:49:08 发布人:jywgl |
|
“每一次社会变革、科技变革,纺织业都走在前列。有危机的是固守原地的传统纺织业,而不是现代纺织业,更不是智造纺织。”接受采访时,张家港市荣昌涤纶毛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赵海荣坚定地认为: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 虽然语气很坚定,但赵海荣还是坦言,一路走来并来轻松。2011年,在澳大利亚求学、工作10多年的赵海荣回到自己的家乡张家港,也从那刻起“快”与“慢”,这对矛盾词,形影不离地跟随着他。 回到家乡,赵海荣发现国内经济发展变化太快了,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和这个“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纺织行业产销整体居于低速增长区间,增速明显放缓。 回来后的赵海荣有点迷茫,是利用自己所学计算机的优势,进军互联网产业,迎合潮流创新,还是站在父辈纺织人的肩膀上做点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事业。这对于赵海荣而言无疑是个重大抉择。 “此前也经过了内心的百般挣扎和深思熟虑。”赵海荣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市场竞争本质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达成战略目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系列的创新项目。但创新,并不全是从“0到1”的“无中生有”,更多的是从“1到100”的“稳步前行”。 心定下来了,关键就是行动了。赵海荣相信,拥有高学历也只是块敲门砖,只有踏踏实实先从熟悉公司业务做起,才能了解公司的整个业务和管理模式。“为此,我在公司里从外贸业务员做起。这于我而言是最具挑战性的,因为这是和人打交道、和市场打交道。” 在熟悉公司业务和管理模式后,赵海荣发现传统产业片面追求产量和眼前利润,不考虑长远利益的经营模式给公司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制约。和身边很多选择回国创业的海外留学生一样,赵海荣希望把自己在国外学习到的前沿知识、先进管理理念带回国内,因地制宜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 从2013年下半年,赵海荣开始接手公司内部管理。他从经营策略、管理架构、员工福利等方面对公司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公司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管理也逐渐趋于正规化。 由于在澳大利亚进修的是计算机,硕士毕业的赵海荣自己研发了一款信息管理系统,改变了以往公司“断层式”的管理。“新系统的运用可以轻松调取全年的生产数据,并通过报表的形式及时、清晰地呈现出来,还可以帮助决策层预测和调整未来的生产计划。”赵海荣告诉记者,过去公司的年产量1000吨都不到,但在他的管理下,年产量可达到2.3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实现了“跳跃式”发展。 “这套新系统在疫情防控期间派到大用场,有助于我们科学生产,产品可以随时根据客户需要做调整。受疫情影响我们公司现在的产量在减少,但利润上升,资金周转也很快。”赵海荣称,涤纶毛条是纺织业中的重要一环,作为重要的纺织原料,是生产呢绒(西服面料等)的原料,应该重视其发展。 拥抱变化才能适应环境,打破常规才能赢得未来。赵海荣透露,公司通过技术改进,在聚酯聚合技术上有自己的创新,适应了涤纶毛条的生产;通过技术研发,适应下游企业的需求变化,力争从环保和织品染整性质上提高产品的质量。未来公司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长期以来,纺织行业是张家港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和中国许多城市一样,近年来,张家港也明显受到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提高、市场供过于求等要素制约。面对这样的情况,许多企业和荣昌涤纶毛条一样迎难而上,依靠新技术、新产品、新渠道,走出了一条“不传统”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走进荣昌涤纶毛条车间,大家能强烈感受到公司的转型创新正在加速,数字赋能生产管理质效的探索向纵深挺进。但即使如此,赵海荣还是坦言,公司必须再进行智能化改造,现在招工太难了。赵海荣坦承,让年轻人进得来、留得住,是新时期工厂需要考虑的新问题,也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 启航“十四五”,赵海荣期望张家港纺织业能够续写光荣与梦想,能够成为全球纺织产业价值链高端的引领者。“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产业才不是夕阳产业。”(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