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ydaily.com.cn 2006-4-29 江阴日报
1987年6月28日,一位化名为“炎黄”的人,从无锡汉昌路邮电局汇款1000元资助祝塘镇幸福院。从此以后,“炎黄”每年都寄出一笔捐款给该镇敬老院和捐资社会福利事业以及希望工程,“炎黄”还多次在“七一”前夕交纳特别党费,向党的生日献礼,只是汇款地址不断变更。祝塘镇党委曾多次派人到汇款寄出地点明察暗访,然而,不是地址不存在,就是查无此人。“炎黄”始终不愿露出庐山真面目。从1995年2月24日至6月30日的4个月期间,本报周末版每期头版推出一篇“寻找炎黄、学习炎黄”特别报道,开始寻找“炎黄”。一段时间后,“炎黄”通过公用电话打电话给本报周末副刊部,向世人第一次披露了他多年化名行善的动机——“我们都是炎黄的后代,位卑未敢忘忧国,只有保持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振兴中华。”同时,他希望大家不要再费心寻找他了。祝塘镇党委和本报尊重“炎黄”个人意愿,表示不再刻意寻找“炎黄”,要让他永远以“炎黄”这个名字铭记于人们的心中。
“炎黄”,一个多么让人感到亲切的字眼。而这个以“炎黄”为名的人,他缘结老年事业,资助祝塘幸福院;他爱党爱国爱人民,捐款无锡革命陈列馆;他心系希望工程,热情资助贫困学生……近20年来,他默默地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尽管人们多次寻找,至今仍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他留给寻找他的人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炎黄的后代,位卑未敢忘忧国,只有保持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振兴中华。”“炎黄”,以其感人的事迹实践了为社会所作出的无私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