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概览
   江阴概况
   综合实力
   投资江阴
   江阴名贤
   历史掌故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江阴侨联 -> 江阴概况 -> 文章内容

风土习俗
作者:不详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7/7/14 11:00:47  发布人:gaoxp

     江阴地区的岁时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相沿成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从初一至初五,民间均有约定俗成、名目繁多的节日活动。正月初一凌晨,须燃放爆竹,称为“开门炮仗”,取“开门迎春,指日高升”的口彩,亦有“驱病消灾”之意。合家老小穿戴一新,在家长的带领下,祭天地,拜祖宗。然后,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孩子发“压岁钱”。早餐吃团圆、糕馒,取“合家团圆,步步高升”的吉利。善男信女清晨前往寺庙,焚香膜拜。更有虔诚者争先赶到庙里烧头香,以讨大吉大利。中午吃面,意兆长寿。晚餐焖食除夕所剩饭菜,寓意“年年有余”。入夜早睡,就寝不点灯。年初一这天,忌动剪刀,禁扫地,也不能外出倒垃圾,否则会被看作倒掉财运。初二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贺节,江阴有“拜年拜到正月半”之说。正月初五为“路头菩萨生日”,清晨接“路头”,请“财神”,晚了怕被别人抢走,所以从初四半夜至初五黎明,爆竹声不绝于耳。年初五这天,商店店主要请全体伙计吃“路头酒”,店主如要辞退伙计,便以吃鸡头的方式在酒席上确定下来。 旧时从初六起,大小商店开始营业,称为“小开门”,正月十八过后,称为“大开门”。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接灶君是元宵习俗之一,从正月十三起,家家便在灶前挂荷花形灯盏,在屋檐下悬点彩灯。晚上要在灶上设香祭供,迎接灶君。江阴澄江镇、璜土、西石桥等地则在除夕夜接灶神。元宵节晚上例食汤圆。入夜,各地举行灯会,调龙灯,跑马灯,舞狮子,满街欢腾;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响成一片。旧时,江阴城乡灯会以城隍庙悬灯敬神为最盛,正月十三“上灯”后,延至正月十八方才“落灯”。长寿的百鸟灯、西石桥的茶花担、三宝村的花跷、山观的荡湖船、申港的段龙舞、利港的调九狮、华士的渔篮花鼓也素负盛名。

    【清明】公历4月5日(有的年份为4月4日)为清明节,民间均有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江阴人把清明扫墓称为“填坟”,填坟的时间并不限定在清明当天,有“前十日,后十日”之说。不过,第一年填的新坟,则必须在清明当日祭扫。插柳和戴柳是清明特有的风俗。旧时,江阴人不仅在墓上插柳,更有在清明节早上在门楣插柳的习俗。妇女们则鬓插青柳,称为“戴柳”,意在消灾避祸。

    【立夏】立夏在公历5月6日前后,我国习惯把这一天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这一天,江阴有饮自酿白酒、尝“三鲜”的习俗。澄江镇、西乡璜土、利港一带的立夏三鲜分为地上(苋菜、青蚕豆、蒜苗)、水中(银鱼、白虾、子鲚)、树上(杨梅、樱桃、枇杷)三类,东乡长泾、文林一带的立夏三鲜只分地上和水中两类,北国则只有地上三鲜一类。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其时盛夏渐至,蚊蝇百虫日盛,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家家都在门上悬蒲剑,贴符录,以驱魅镇邪,澄江镇和西乡璜土、利港等地还在门上贴钟馗像,表示驱鬼降妖。室内点燃菖蒲、艾叶,熏烟除虫,净化空间。自古以来,端午节都要用青芦叶裹糯米粽,粽子有三角、小脚、荷包等形状,有赤豆粽、白米粽、鲜肉粽等品种,与咸鸭蛋、鸡蛋同煮。午刻饮雄黄酒,名曰“赏午”。幼儿穿上虎头鞋,大人用手指蘸上雄黄酒,在小孩眉心写一“王”字,并涂于耳朵、手足心,据说能避“五毒”(蛇、蜈蚣、蟾蜍、蜘蛛、壁虎)。端午节不仅要吃粽子,还要赛龙舟,这都是民间纪念投江殉国的楚国诗人屈原而普遍流行的风俗。江阴城区南起五云桥,北抵黄田港,彩旗招展,鼓乐齐奏,龙舟竞发。

     【夏至】夏至,顾名思义,即夏天正式来到的日子。这一天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起,秧苗开始分插,进入“头莳”。谚语云:“端阳勿吃粽,死了无人送;重阳勿吃糕,死了无人扛;夏至勿吃馄饨,死了无不坟墩。”家家户户在夏至吃馄饨,取和合之意,尤习惯吃苋菜馄饨,据说可免疰夏。夏至前后,江阴周庄一带的新婚女子,娘家要备竹席、蚊帐等物送去,名曰“办夏”。谚语云:“夏至有风三伏热”。人们认为,夏至这天有风无风与三伏天热与不热有关。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之夜即七夕。相传牛郎织女此夕相会于银河鹊桥,民间有乞巧的习俗,鼓这天又称“乞巧节”。早先,江阴女子在这一天都要采下红色凤仙花,捣烂后涂染指甲,以乞手巧。七夕之夜,民间女子都要摆香案,备瓜果,且拜且祁,向织女求赐纺纱织布、缝衣绣花的技巧。是夜,妇女们还要在月下食巧果(一种油面糖点心),结彩线,并以丝缕等穿七孔针,穿得快者,即为得巧,表示能多乞到巧。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是日,各家各户不分贫富,都要置酒菜“祝飨”,祭祀祖先,谓之“过七月半”。这天晚上,江阴澄江镇等地习惯在门外祭祀野鬼,曰“斋孤”。当晚还要在人们经常走过、到过的路边、井边、河边,敲击器皿,焚化纸锭。青阳等地还要散放饭团,以“结鬼缘”赈济孤魂野鬼,西乡一些地方叫“设顾”。而各家主妇都要告诫子女,切勿在这天晚上走出家门,以防碰着野鬼。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江阴地区中秋节早晨有吃糖芋头的习惯,有的在芋头中搓上几个糯米团圆,食之甜甜糯糯,合家团团圆圆。除了糖芋头外,周庄等地还有吃百合、馄饨、团子等,长泾等地则有食自煎米粉饼、抄发芽蚕豆的习俗;西乡还流行用面粉制成圆如月亮的薄饼,以芝麻、韭菜、猪油、油酥、糖等作馅,称“月亮饼”或“亮月饼”,十分可口。中午食月亮饼或咸腻头。中秋节的晚餐备好丰盛佳肴,平时在外的人这一天要争取赶回来,合家团聚,共进晚餐,故而又称“团圆节”。晚饭后,一般都要在院落边吃月饼、菱、梨、藕,边赏月。以往,江阴城内居民有中秋夜到文庙跑三桥的习俗,不少人将跑三桥当作祛疾交运的大事,谓之“过运”。中秋之前,已婚或将婚之男子,一般都要备齐月饼、烟、酒、藕等礼品,赴岳父母家“张八月半”。亲友之间夜往往以月饼相赠。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谓重阳,又名重九。“九”与“久”谐音,有长寿之寓意,故近些年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是日,家家吃重阳糕。据说重阳糕的起源可追朔到周朝,本是秋收后的一种尝新食品。重阳节历来有臂佩茱萸囊、饮菊花酒、登高秋游之习俗,古人将茱萸称“辟邪翁”、将菊花称“延寿客”。旧时,江阴城郊居民常常在这一天携带酒具,结伴登君山游览。重阳次日亦有人登高宴饮,俗称小重阳。

     【冬至】冬至成节始于汉代,盛于宋代。这天白昼最短,此后白天日渐见长。江阴民间有“冬至大如年”、“冬至赛小年”的说法。冬至隔夜称为“冬至夜”,人们照例都要在家里设斋、祭祖。冬至夜的“冬夜饭”,有的人家邀集亲友聚餐,过去地主辞退长工亦在这天,故有“冬至夜,有钱的吃一夜,无钱的冻一夜”的民谣。江阴西乡及青阳等地还有一俗,冬夜饭的菜肴中必有胡葱烧豆腐,俗语称:“若要富,冬至隔夜吃碗胡葱烧豆腐。”“葱”意为郁郁葱葱、蓬蓬勃勃,“豆腐”在江阴方言中与“兑富”谐音。“干净冬至邋遢年”,冬至前后逢雨雪,则年夜会放晴;反之,年夜会有雨雪,道路邋遢泥泞。

     【腊八】古代有猎祭的词素,孤儿,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十二月初八为“腊八”。传说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寺僧要在这一天熬“七宝五味粥”敬奉佛祖。江阴的一些寺庙腊八这天煮粥施主,以结善缘;赠粥贫民,以示赐斋。民间腊祭祖先与佛教腊八敬佛之俗相融合,后仅留下“腊八粥”之习俗相沿至今。“腊八粥”即用八样蔬菜果品煮粥。一般可放进枣、栗、芋艿、蚕豆、赤豆、黄豆、花生米、白果、山芋、豆腐、百叶丝、青菜、胡萝卜等,讲究些的还配有莲心、核桃肉、桂圆肉、银耳等。江阴农村,除了吃腊八粥,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专门酿酒,称为“腊酒”,据说腊八酿的酒可久藏。

     【腊月廿四】腊月半一过,年景渐现,家家户户都要里里外外进行一次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俗称“掸檐尘”。江阴东乡有“十七十八,越掸越发”之说,西乡则将“掸檐尘”安排在腊月廿四送灶神之后惊醒。到了腊月廿四,要用糯米、麦芽糖做成“斋灶团子”送灶君,祈求灶君“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腊月廿四前后,更夫击坼巡夜,串街走巷:“寒冬腊月,小心火烛,水缸满满,灶门洁净,前门关关,后门撑撑”。在农村,腊月廿四晚间,还要到田头烧把火“照田财”,祈求来年丰收。

     【除夕】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夜为“大除夕”、“大年夜”、“年三十”。届时,家家要帖春联,挂年画,备菜肴。外出者不论多远,务必在年前赶回,合家团圆。入夜封井,接灶神堂前红烛高照,祭祖之后,合家老小,共聚一桌,吃“年夜饭”。菜肴中,长辈会关照孩童讨口彩:吃点青菜,有清有头(懂事之意);吃点豆芽,如如意意;吃点菠菜,有巴有望;吃点芹菜,勤勤俭俭;吃点萝卜,兴隆发财......按江阴的风俗,年夜饭要烧出锅巴,数量上要多烧一点,特意留有剩饭,取“年年有余”之意。大年夜关门前要放“关门炮仗”,多数人家堂前放一盆火,称“旺盆”。全家人围炉团坐,通夕不眠,谓之“守岁”。午夜钟声响起,千家万户鞭炮齐鸣,辞旧迎新。



江阴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址:江阴市澄江中路9号 电话:0510-86860853 传真:0510-86860853 邮编:214431
苏ICP备2022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