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概览
   江阴概况
   综合实力
   投资江阴
   江阴名贤
   历史掌故

· 季札 3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江阴侨联 -> 江阴名贤 -> 文章内容

翰墨砥砺 胸怀高古——许建铭
作者:未知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4/7/7 9:17:16  发布人:jywgl

  

  草书 倪云林《西神山行》

  行书 《金武祥诗》

  隶书 《沈鹏返故里诗三首》

  隶书 朝观暮写六言联

  篆书 《宁静而致远》

  草书 《任华诗》
  

  古之隐者,大隐隐于市。在南街适园许建铭的办公室里采访他,这种感觉尤其浓厚。他不大的办公室满是书香,玻璃橱柜放满了各种书籍,空白墙面上,悬挂着数幅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窗外院子里的绿色枝叶映衬进来, 好一派清新,好一份雅致,竟让人生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怀。瞬间,徜徉于此的思绪,忽而变得轻盈飘逸起来……

  “原生态”的书法家

  在许建铭的记忆中,对于书法的最初概念,始于幼年时看父亲写字。

  “父亲只上了几年学,字却写得有模有样。他用毛笔在木头家具上写字,然后刷上一层清漆;夏天的时候,他用墨汁写在蒲扇上,写完之后用洋灯熏,然后洗掉墨迹,呈现出碑刻的拓片效果。”许建铭回忆,自己儿时饶有兴趣地效仿着写这些字,那也是他对翰墨之美的最初体验。

  他爱上写字,只因那种超然于物外而世事不闻的玄妙意境,已经让年幼的他感怀不已。而在艺术方面所表现出的天赋,令许建铭在同龄孩子中显得尤为突出。入学校后,他画画、写字、做幻灯片、刷大幅标语、刻钢板,颇受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后来,他插队、当工人,同时学习书、画、篆刻,搞户外广告、橱窗布置、商标设计等,虽然没有受过特别规范的训练,但他自己琢磨,却都做得很好。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文革”结束,百业待兴,文学艺术开始复苏。刚从乡下田间上调的许建铭,非常珍惜这一大好时光,每每看到江阴的前辈书法家尤维祖先生手书的招牌货橱窗版面上的字迹,其结构美观实用,雅俗共赏,便驻足观赏,心摹手追,以致流连忘返。他在某期《书法》杂志上看到上海书法家周慧■先生的书法时,顿觉豁然开朗,一段时间内,他对发表于报刊杂志上周先生的书法作品进行过广泛搜集和认真临习。

  “我对写字的热爱,没有刻意和强求,完全是一种原生态的天性驱使。”许建铭坦言,自己的学书经历并非一开始就“取法乎上”,而是由浅入深、顺藤摸瓜发展起来的。

  上下求索见真淳

  1991年,许建铭深感自学书法的艰辛,心存再上台阶的愿望,毅然放弃能有可观“外快”报酬的一些广告、商标事务,来到浙江美术学院专业进修书法篆刻,成为江阴到外地进修书法的第一人,开始了对书法史、书法理论和技法系统而全面的学习,真正走上了书法艺术轨道。

  古语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那一年进修,许建铭光印章就刻了1000多个,对各种字体都做了深入研究。1993年,江阴书画院成立,许建铭到书画院书法篆刻创作室工作,从事专职书法创作。

  在打好各路书体的根底上,他确立了以草书创作作为主攻方向,对历代二王、张旭、怀素、黄山谷、王铎等草书大家都有较好的把握,特别对黄山谷的大草书情有独钟,长期探求精研。他的草书大多弥漫着激越豪放、一泻千里的豪迈,一如他家乡的长江水奋勇向前势不可挡;行书则取意在米南宫和徐青藤之间,生熟交汇,饶有古意;隶书则取石门的豪迈和礼器的精炼,又汲取邓石如、吴昌硕等的结字奇趣,并对现代诸家适性而取,作品老成而不激进,心爱而不轻浮。

  上世纪90年代,他的作品便入选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首届全国行草书大展,全国第六届、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等。一时间,他成为江阴市青年书法喜好者中的佼佼者,名声大噪。

  从某种程度说,获得了这些荣誉,许建铭便已经成功了,但他不满足。“传承千古的书法艺术,断不是那些仅懂得些许笔法与技巧之人所能言述的,笔墨纵横之间,点线驰骋之处,倘没有深厚的修为与学识素养,那必然会远离一个书法家的真正内涵。”他说,自己既然走上了这条艺术大道,那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有感于在书法创作道路上产生的困惑和迷茫,2007年他报考了中国书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潜心研修一年。

  “当时,我们被誉为‘中国书法的梦之队’,班上40位学员从全国各地汇聚在一起,虚心研修、相互切磋,形成了一种平等、宽容的求学氛围和自由的学术风气。”许建铭说。那一年,他感受最深的是沈鹏提出的“融通”二字,他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和体悟各种字体风格、流派,各种艺术表现方式之间的融通,理解和体悟人与自然、社会、古代与当代之间的融通,“北京这一年研修,是对我精神层面的拓宽,我每天写日记、记学习笔记,回到江阴后仍不断温习。”

  润物无声翰墨情

  古语说,见字如见人。许建铭的字有一种清妍之气,似拙实雅,似雄浑劲健,又如少年般天真烂漫。有人说,读许建铭的书法,仿佛看到一个谦谦君子。许建铭听了,微微一笑。

  他说:“字与人确实是合一的,字会养人,人也会养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助益的关系。不同年龄、不同秉性、不同素养的人,便生成了种种不同风格的字,这就是生命与艺术的奇特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书法上没有绝对的美学标准,不同风格,有它存在的不同价值,追求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是创造艺术佳作的不二法门。”许建铭认为,作为一个天地自然间生活着的书法家,对艺术追求,对处世的态度,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艺术的走向,心胸愈大、承担越多、感恩愈深、真情越浓,这样创作的书法作品价值就越高,“学习书法虽说是从笔法、结体、谋篇等技术层面锤炼,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书达到自身文化人格的冶炼。”

  或许,也正因为胸中有了深厚的底蕴,许建铭在挥笔之时,浩然之气自然从笔端跃然纸上。

  作为江阴书画院副院长,许建铭担当了更多的使命和责任,他不仅是一名书法创作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美的使者。每年春节,他都会和其他书法家一起到乡镇、军营写春联、送春联。多年来,他坚持到老年大学授课,到各个乡镇、街道开设书法讲座,组织开展书法惠民活动,让普通老百姓感受书法的魅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有着颇多志趣和临池不辍精神的许建铭,用杜甫的《望岳》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目标。这也让记者感受到他求索艺术真知的态度——根植于传统而求变求新,这种习艺治学的严谨与融汇贯通,必将使他最终到达百花争艳的彼岸。

  人  物  简  介

  许建铭  1958年11月生于江阴。1991年于浙江美术学院专业进修书法篆刻,2007年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学习。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江阴市书画院原副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

  书法作品先后参加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六届、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展,第三届全国正书大展,中国首届兰亭奖作品展,全国首届大字书法展,庆祝建国55周年全国青年书画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览。以及当代江苏书法精品晋京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中国书法大展。获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展能品奖,首届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首届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全国首届“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三等奖。



江阴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址:江阴市澄江中路9号 电话:0510-86860853 传真:0510-86860853 邮编:214431
苏ICP备2022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