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海外
   海外掠影
   海外拾趣
   故土情深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江阴侨联 -> 故土情深 -> 文章内容

生 命 的 火 花
作者:文明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7/8/10 9:20:01  发布人:金麦穗

江阴市侨联  文明
 
    徐新先生是江阴籍旅美华侨,在他生命闪烁的时候,他是一个刻苦勤奋的学生、一个严谨踏实的科研工作者、一个时刻保持尊严的中国人,在他生命结束时,他用生命最后的价值设立了“徐新奖学金基金”,为祖国和家乡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
    徐新先生1942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市夏港乡上元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十分艰难的家境并未阻挡其求知的欲望,他的小学有一半时间是在牛背上渡过,但他每学期都能捧回大堆的奖品,当时的校长称赞他是“全校学生中最聪明的一个”。上中学时,每天十多里的咱程,都是光着脚走过来的,到校才穿鞋进教室,老师都称赞他“个子最小,成绩最好”。1957年进入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十多里的路依然行走,农忙和假期回家参加劳动,参加抗洪保堤,参加社会调查。高中毕业被保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深造,毕业后成为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生,师从全国著名化学家唐敖庆教授。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使他确立了“终身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思想。徐新先生在中科院原子能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从事核医学研究工作近二十年,他对事业的追求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同事们的赞扬。
    改革开放以后,徐新先生深感时代的变化,我国的科技还十分落后,他希望能得到进一步的深造。1984年,已是副研究员的他终于有机会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求学期间,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忠实的工作作风得到指导教授的赏识。他不卑不亢,时刻保持着一个中国人的尊严,赢得了外国友人的尊重。他的导师在评语中写道:“你是我见的所有留学生中最杰出的一个”,他用自己的行动为中国留学生争了光。1990年10月,他完成了《使用激光自五羰基铁沉积铁薄膜过程中的表面化学和光化学》的博士论文答辩,取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由北京图书馆学位学术论文收藏中心收藏。
    由于长期艰苦、清贫的生活和紧张、劳累的实验、工作等原因,终于积劳成疾。1991年1月当他满怀喜悦带着博士论文回国探亲时,肝癌骤然来临,家乡的医务人员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转院上海继续治疗后,病情有所缓和。返美后动了肝癌切除手术,手术后仅十多天,他就以极大的毅力,重返实验室从事他的研究活动,并参加了1992年在美国奥特兰大举行的国家学术会议,他的交流论文博得与会各国学者的好评。
    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用他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的时候,可恶的癌细胞已在他身上漫延侵蚀,1993年癌症再次复发,9月初他回到上海,将兄弟姐妹召集会面,郑重提出要在江阴设立“奖学金基金”的想法,他说:“我能奋斗到今天,已十分自豪和满足,死而无悔,所遗憾的是没有能为祖国、为家乡做点应做的事,也许今后再也没有这种可能了。我一生清贫连一件象样的家具也没有,最后几年更是拮据,我没有存款,我在美国买了人寿保险,一旦我去世,我准备用这笔钱在家乡设立奖学基金。一是报答曾经培养教育我的母校,二是为国家、为家乡培养人才出一点微薄之力,三是激励子女奋发向上,不依赖,靠自强不息的精神。”
    1994年8月25日,徐新先生的生命结束了。他的一生是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一生,是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一生,他在遗嘱中要求家人把骨灰护送回国,魂归故里,把一部分撒在长江,另一部分埋葬在父母身边,表示他一定要回归祖国和家乡的深情。
    1996年,徐新先生的夫人将徐新先生的人寿保险金63万元人民币送回了家乡,设立了“徐新奖学金基金”。他没有给自己的后代和亲属留下什么遗产,却给家乡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他一腔的爱国热忱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
    自1997年以来,每年约有40~50位徐新母校(小、中、大学)的学生获得“徐新奖学金基金”的奖励和资助,激励和鼓励着他们不辜负徐新先生的期望,更加勤奋学习,争取早日成才,能为我们的祖国、可爱的家乡多作贡献。
    徐新先生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他的生命之花永远开放。



江阴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址:江阴市澄江中路9号 电话:0510-86860853 传真:0510-86860853 邮编:214431
苏ICP备2022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