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海外
   海外掠影
   海外拾趣
   故土情深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江阴侨联 -> 故土情深 -> 文章内容

无锡地上文物占近九成 东南西北中地下皆有宝藏
作者:未知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3/6/3 17:04:52  发布人:jywgl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无锡(含江阴、宜兴)新增国保单位16处,无锡市区新增7处,涉及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至此,无锡国保单位数量从15处增至31处,无锡市区国保单位数量从11处增至18处。然而,在实现数量翻番的背后记者发现,更新后的无锡国保单位名单,就无锡市区来说,地上文物占了大多数,地下文物所占比例很小,只有之前公布的鸿山墓群和刚由省保晋级为国保的阖闾城遗址。相对于地上文物,地下文物保护难度更大,无锡真的缺少地下文物吗?

  意外:民间“捡古队”收获惊人

  有市民提供线索说,雪浪中学设有民间文物展室,于是记者前往一探究竟。在一幢教学楼的四楼,共有8个展室,展品全由当地居民提供。其中,马家浜文化藏品展室、铜镜展室、陶瓷器展室以展览无锡地下文物为主。66岁的朱经球是无锡民间“捡古队”的资深队员,马家浜文化展室和铜镜展室的几百件展品全由他一人提供,古象牙、兽爪、兽角、各种鼎足的残片、大量良渚玉器分门别类地整齐陈列。更令记者吃惊的是,这些保存完好的文物仅是朱经球捡到的一小部分。

  上世纪70年代,住在赤马咀遗址附近的朱经球捡到过不少古文物,之后他便一件件研究、买书对照学习。陪同记者参观时他自豪地说:“这里的东西比无锡博物院的院藏文物要好要全,都是正宗来自无锡地下。”现为市收藏家协会会员、雪浪集藏协会副会长的他,收藏有地下文物3000余件。他说,自从2009年这些文物在此展出后,不但教育了一批批学生,更吸引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地的外国朋友前来讨教,看过的人们,无不惊叹无锡的地下物藏之丰。

  由于之前无锡缺少考古力量,像朱经球一样,民间一批考古爱好者便自发参与到考古发掘的队伍中来。如今,这支由考古爱好者组成的民间“捡古队”,主力队员已近20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无锡考古所编外考古力量中的重要成员。68岁的吴晋元2005年从无锡汽车运输公司退休。2006年,在参与续修吴氏宗谱的过程中,吴晋元到阖闾城遗址附近探寻吴氏宗亲遗迹时,在当地捡到了部分陶片,就此开始了捡古和学习的历程。

  前不久,某工程在洪口墩遗址旁施工。闻讯后吴晋元和妻子殷爱珍在三个月里去了当地30多次,他们在挖出的废弃土堆上,捡到了一批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马家浜、崧泽文化时期,当地先民制作的一批陶器、石器、牙器和骨器。在吴晋元家,他激动地向记者展示他跟妻子三个月来的收获。一件泥塑兽面引起了记者注意,这件泥塑有一颗枣子大小,鼻梁、眼球、颚骨、嘴巴均清晰可见,堪称无锡泥塑的早期典范。

  吴晋元夫妇采集到的这批文物中,较为突出的是骨器。这些利用哺乳动物的肢骨、肩胛骨,鸟类的细长肢骨和各种鹿角,经过多道工序制成的骨矛、骨镞、骨锥、骨针、骨匕首、骨铲、骨镰等狩猎和生产工具,凝结着无锡先民的无穷智慧。尤其是三枚靴形鹿角器的发现,更是令无锡专业考古人员眼前一亮,因为无锡之前从未出土过类似工具。考古专家调查研究后,认定这是先民们用来采摘果实的一种工具,其鸭嘴状的尖锋和侧刃可轻快地隔断高处植物的颈部,方便采集果实。

  调查:东西南北中地下皆有宝藏

  看完考古爱好者手中的地下文物,记者来到市考古研究所反映情况,并求证无锡地下文物埋藏状况。“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无锡地下文物埋藏十分丰富,是太湖流域文化发源的重要区域之一”,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指着墙上的无锡市区图分析,“无锡东、西、南、北、中,地下都有遗址可考”。

  刘所长介绍,无锡东边的鸿山墓群发现于2003年。2010年,在前期考古发掘的基础上,无锡考古所对鸿山墓群进行了多次全面勘查后确认:鸿山墓群区域内分布有133座土墩遗存,地层堆积形成的时代上溯马家浜文化时期,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吴越文化时期,一直延续至六朝、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绵延6000余年,完整清晰地呈现出环太湖文化圈历史发展脉络及文化形态。现在,鸿山遗址博物馆正想方设法向世人展示无锡先民的智慧。

  无锡西边的阖闾城遗址是1956年公布的江苏省第一批文保单位,遗址位于无锡市和常州市交界处,此后的几十年里,该遗址一直未进行专业考古发掘。直到2007年,无锡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和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组成发掘单位,对阖闾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考古调查和钻探,发现并确认了阖闾城遗址的大城、东城、西城和高台建筑的年代均为春秋晚期,完整地复原了公元前515年至前496年间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都城。眼下,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已接近尾声,预计本月全面竣工,国庆前后开馆试运行。

  无锡南边的地下文物集中在滨湖区葛埭桥村一带,以洪口墩、庵基墩、赤马咀三大遗址为代表。葛埭桥村位于雪浪山南麓,人们在此修路时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这是7000年前无锡先民择此而居的实证,作为太湖平原最早的原始氏族聚居地,葛埭桥村一带留下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三大遗址。

  无锡北边也有重要遗址,除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现的阳山庙墩遗址外,近期,惠山区又发现了良渚时期的赤墩遗址。

  至于无锡市中心,最重要的地下遗址要数锡惠公园一带的锡山——施墩遗址了。这一遗址范围达十几万平方米,上至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时期下至唐宋,历代古墓葬都有埋藏。

  呼吁:保护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记者在实地探寻过程中发现,除鸿山、阖闾城两处国保大遗址保护情况良好外,对其他地下文物重视不足,有的甚至连“市保”都不是,有的已近消失。葛埭桥村的三大遗址中,洪口墩保存相对完整,位于江大校区内的赤马咀遗址只剩三分之一,而本就所剩无几的庵基墩遗址或将被另作开发,令人痛心。

  近年来,在各级文保部门的努力下,一些地方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始关注地下文物保护问题。近日,惠山区钱桥街道舜柯社区赤墩里附近的显山路段修路处,当地政府部门就在此竖起一块警示牌,提醒路人此处考古队员正在考古作业,施工暂停、行人绕道。记者了解到,3月底,无锡考古研究所接到钱桥街道文体站的电话,称施工方在职教园区延伸路段修路时,发现了一座青色砖室墓。接报后,考古所立即展开对此处的抢救性发掘。整个遗址发掘面积为800平方米,根据前期现场勘查,初步判断该处应为距今5000多年前的崧泽—良渚文化时期新石器遗址区,上层是从唐宋到明清时期的墓葬区。

  钱桥街道文体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在了解到施工路段有遗存时便立即要求对方停工。待考古所工作人员前来勘探后,文体站工作人员得知,此处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大遗址,或与前舜帝在舜柯山一带开展农耕的传说有关。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陈振康介绍,无锡舜柯山一带的历史遗存十分丰富。史料记载,舜柯山下曾有黄城和斗城两座古城。黄城是楚春申君黄歇所筑,斗城又称范蠡城,是范蠡所筑。赤墩遗址是否真与黄城、斗城有联系,还需要大量考古工作去证实。据此,钱桥街道拨出100多万元用于考古发掘。

  刘宝山认为,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一些地下文物还有可能陆续冒出来。要保护好地下文物,最好的办法就是依法办事。根据省文物保护条例规定,大型基建工程都要事先进行考古勘探,随后才能根据情况发放“规划许可证”。如今,在市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的监督下,无锡地下文物的保护逐渐走向正规。

  【采访手记】

  一路上,无论是考古工作者还是考古爱好者,大家都在讨论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是一对难以调和且将长久存在的矛盾。据了解,2009年11月23日省十一届人代会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的《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其中的第四章对地下文物埋藏区和考古勘探有专门规定。涉及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向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市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考古调查、勘探。此外,省内的南京、徐州、镇江、苏州、扬州等地均出台了相应的地下文物保护条例或管理办法。可见,要把老祖宗的东西更好地保存下来,就要根据无锡的具体情况,在依法办事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相应法规或借鉴其他城市的有效做法。



江阴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址:江阴市澄江中路9号 电话:0510-86860853 传真:0510-86860853 邮编:214431
苏ICP备2022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