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海外
   海外掠影
   海外拾趣
   故土情深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江阴侨联 -> 海外拾趣 -> 文章内容

从“慰冰湖”畔开始的留学之路(上)
作者:不详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3/7/28 12:05:17  发布人:jywgl

 

       邻家女孩要去美国留学了,临行前,来告别。因为知道我曾在海外从事过留学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而且才从国外回来,可能比较熟悉有关情况吧,她除了问我一些具体而又实际的小问题,诸如“行李只能是25公斤吗?超重了怎么办?”、“手机带过去能用吗?电话卡买哪种最便宜?”、“入境时,要出示哪些文件?”以外,还很郑重地请我对于她即将开始的留学生活提一点建议——
       提什么建议呢?在出国留学已经成了轻车熟路、家常便饭的今天,孩子们实在是太幸福了。他们对于即将开始的海外留学生活,信息是畅通的,安排是妥贴的,准备是充足的。这一下子使我想起了我的二女儿包婷十几年来走过的赴美留学之路。在那条路上,有辛酸,有寂寞,有喜悦,有收获。我想,就讲讲她的这段经历,送给今天满怀着憧憬、出洋过海、探索自己新的人生道路的年轻朋友们,做个借鉴和参考吧!
在威尔斯利学院的苦读
       包婷是1995年夏天,得到美国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的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的。
       美国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是一所女子文理学院,于1875年正式招生办学,是美国7姊妹学院之一。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大学排名,该学院在美国文理学院中排前五名。这所学校的创始人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用低廉的学费和严谨的教学,让“白棉布”女孩(来自平民家庭)和“天鹅绒”女孩(来自贵族家庭)都能受到教育。他们并为学院制定了“Non Ministrari sed Ministrare(Not to be ministered unto,but to minister.)(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校训。这所从来没有招收过男学生的独立女子学院,始终秉持着这样的使命:“造就杰出女性,让她们令世界有所不同。”因此,学院提倡鼓励式教学,鼓励学生努力奋斗,追求梦想。这所学校每年为国际学生提供6个全额奖学金名额,一般给中国2个。这笔奖学金供一个学生在校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用(1995年时,是每年2.7万美元;目前,大约为5万美元)。
       到美国去读书,是包婷自己的选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有关报考美国大学的信息,还不像现在这样充盈;帮助办理留学事宜的中介机构,也不如现在这样众多。从查询美国各大学的有关资料、确定自己的报考目标,到与各个大学进行联系;从填写各类申请表格、起草申述报考缘由,到请求有关专家学者为她提供推荐信函;从办理赴美留学的一应手续,到购买机票、整理行装,都是包婷自己在那里忙活。作为父母,我们为她提供了各种联系函件的邮资和赴美的单程国际旅费。记得当时有一所美国知名大学要求她缴纳50美金的报名费,我们毫不犹豫地表示了拒绝,说“出人民币可以,出美元没有”——确实,那个时候,兑换美元并不是一件不复杂的事情。
       报考美国威尔斯利学院,也是包婷自己的选择。为此,她做足了功课。除了经过精心准备,在托福、GRE考试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外,在填写申请表格、提交各种文案等各个环节,更是一丝不苟,面面俱到。为了使远在万里之外、另一个国度的老师、同学们对她有更多地了解,她还别出心裁地把自己的一张在野外采集植物标本的照片连同报考材料一并寄给了学校。结果,在由校董、教授、学生组成的审查委员会审查她的材料时,这张照片给各位“考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当她入学后,有的“考官”从众多的新生中,一眼把她认了出来。
       当把包婷送到机场,看着她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时,我知道,这个女儿已经送给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扔到了地球另一边的那块土地上了。以后的日子,就全要靠她自己去闯荡了……
       威尔斯利学院,地处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城西的威尔斯利小镇,与哈佛、耶鲁等办在都市的著名大学相比,属于典型的乡村型学校。在不到两平方公里、层峦起伏的校园里,错落有致地布满了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科技馆等各种建筑,还有大片的绿地、茂密的树林和烟波浩渺的慰冰湖(Lake Waban)。这里,曾多次被评为全美最典雅的大学校园之一。校园中的慰冰湖(Lake Waban),是学生们最为钟爱的地方。关于它的中译名,还有一段趣话。“慰冰湖”这个中译名是我国著名女作家、威尔斯利学院的校友——冰心的神来之笔。据说,同是威尔斯利学院校友的宋美龄,在一次宴请冰心这个小师妹时,曾对她说,由于“慰冰湖”的翻译,使你的名气在国人之中比我大。
       在慰冰湖畔,冰心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据统计,她在著名的《寄小读者》的29篇“通讯”中,除了7篇写于国内,其余近3/4的篇章都是在美国、在威尔斯利学院写的。
       在《寄小读者·通讯八》中,冰心有一段威尔斯利学院秋天景色的描写。她说:“波士顿一天一天的下着秋雨,好像永没有开晴的日子。落叶红的黄的堆积在小径上,有一寸来厚,踏下去又湿又软。湖畔是少去的了,然而还是一天一遭。很长很静的道上,自己走着,听着雨点打在伞上的声音。有时自笑不知这般独往独来,冒雨迎风,是何目的!走到了,石阶上,树根上,都是湿的,没有坐处,只能站立一会,望着蒙蒙的雾,湖水白极淡极,四周湖岸的树,都隐没不见,看不出湖的大小,倒觉得神秘。”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九》中,冰心写到了冬天的‘冷’,她说:“冷得真有趣!更有趣的是我自己毫不觉得,只看来访的朋友们的瑟缩寒战,和他们对于我们风雪中户外生活之惊奇,才知道自己的‘冷’。冷到时只觉得一阵麻木,眼珠也似乎在冻着,双手互握,也似乎没有感觉。”
       今天,当捧读冰心那些对秋雨秋风的萧瑟描写,体味“眼珠也似乎在冻着,双手互握,也似乎没有感觉”的句子时,我们好像看到了一个从中国来的年轻姑娘,面对着的是多么严酷的自然环境,而且何止是自然环境啊?多年以前的冰心饱尝了美国环境(当然不止是自然)的严酷。而初到威尔斯利学院的包婷,当然也不会比前辈学长好到哪里去。
       刚到威尔斯利学院,也是秋雨秋风的日子;接下来,也是“眼珠也似乎在冻着”的“冷”。尽管在国内做了大量的准备,尽管英文的各种考试都成绩优秀,但是,据包婷说,第一堂课,她只听懂了几个单词……刚到威尔斯利学院的那几天,虽然是夏末,走在校园里,满耳的洋文,满眼的陌生,那种举目无亲的感觉,不由人不油然而感到生疏和冷寂。而且,在包婷刚到美国留学的时候,不用说拿着随时可以越洋通话的iPhone;就连拨打个越洋电话也挺难,与家里的联系,还是用纸和笔写信。包婷说,当她拿着给家里写的第一封信,到学校的邮局去邮寄时,没有零钱。举目四望,没有一个可以求助的人。她只好在烈日炎炎下又跑到距离三十分钟路程的小镇银行去换钱。在来来往往的穿行中,她是边走边跑,努力在一种无助的失落和思乡的渴望中挣扎。她说,当时真想买张机票,回国……
       从零开始的求学之路,和从秋雨秋风开始的校园之路,同时开始了。包婷去美国不久,我的一位朋友到美国考察,正好要到东海岸。我们托他给包婷带去一些衣物。他回来以后说,从西海岸到东海岸,他给包婷打过许多次电话,都没有联系上。有时很晚了,把电话打到宿舍,仍然找不到她。后来,还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才与包婷联系上。一问,才知道,包婷每天都会在图书馆或实验室念书到很晚。
       威尔斯利学院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哨子,这是报警器。一旦有事,吹响哨子,学校的警卫人员会立即前来救助。我问包婷,你使用过这个哨子吗?她说,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没有因为报警使用过它。但我想,夜深人静,在慰冰湖畔,在山坡上,在绿地中,包婷是手握着这个哨子走过来的,是壮胆吧,也是一种呵护。至今在包婷的钥匙链上,仍挂着这个普通的哨子,看着它,我好像看到了那整整四年的艰苦和辛劳。



江阴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地址:江阴市澄江中路9号 电话:0510-86860853 传真:0510-86860853 邮编:214431
苏ICP备2022024846号